小脑萎缩患者只能“延缓病情”?李俊才医生提出新思路
许多小脑萎缩患者被告知只能通过康复训练延缓病情发展,但李俊才医生通过临床实践发现,中医药干预不仅能改善症状,更能从根源调理体质。
小脑萎缩的关键病机是什么?
中医认为多属"髓海不足,督脉空虚",兼有"痰瘀阻络"。简单说就是肾精亏虚导致脑髓不充,加上痰湿瘀血阻滞经络,引发共济失调、平衡障碍等症状。
正如《内经》所言:"脑为髓之海",髓海充足则动作协调。肾主骨生髓,只有肾精充足,才能上充脑髓,维持正常运动功能。
李俊才医生的益脑平衡方,正是通过填补髓海、疏通经络来改善小脑萎缩症状。让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了解具体作用机制。
【典型病例】
展开剩余57%患者张先生,52岁,确诊小脑萎缩2年。主诉行走不稳如踩棉花,持物易掉,言语含糊。伴有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夜尿频多。长期熬夜工作,有酗酒史。舌暗紫有瘀斑,苔白厚腻,脉沉涩。
辨证分析:(肾精亏虚(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)、痰瘀阻络(舌暗紫有瘀斑、苔厚腻)、髓海失养(共济失调、言语障碍)
治疗方案:
以填精补髓、化痰通络为原则,基础方:
填精补髓:熟地、龟板胶、鹿角胶、枸杞、化痰通络:胆南星、石菖蒲、丹参、地龙、强壮筋骨:杜仲、续断、骨碎补、引药上行:川芎、葛根
疗效追踪:
第一阶段(1个月):头晕减轻,夜尿减少
第二阶段(3个月):行走较稳,可自主进食
第三阶段(6个月):言语清晰度提高,复查MRI显示萎缩速度减缓
作用机理解析:熟地、龟鹿二胶填补肾精,充实髓海、胆南星、石菖蒲化解痰浊,丹参、地龙疏通瘀血、杜仲等强筋壮骨,改善运动功能、川芎引药上行,直达病所
预防调护建议:避免熬夜(23点前入睡)、节制饮酒、练习八段锦"两手攀足固肾腰"、食疗方:核桃黑芝麻粥
发布于:北京市蜀商证券-股票杠杆配资-云南配资公司-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